安吉县朱正安:朝鲜战场特种兵的乐道人生
发布时间:2022-08-08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工委)
朱正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电台台长。既是报务员,又是报话员,是那个时代部队的特殊人才,等同于特种兵。作为无线电报务员,每次都在部队作战的最前线,战斗中,几度出生入死,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战争结束后,服从组织分配,复员到条件最为艰苦的青海西宁。后因身体原因下放返乡,回到原籍浙江安吉,从事教育事业。1989年退休,一直居住在南北庄村上庄自然村。他有文化,有技术,人生经历丰富,身怀利器,却安贫乐道,乐以忘忧。
早年生活
1929年10月,朱正安出生于安吉县塘浦乡鹤鹿溪村,少年时期,家道尚可,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9岁时母亲病故,13岁时父亲离世,从此,生活没有了依靠。好在母舅家成了他的避风港,父母相继离世后不久,就随外祖父母生活。舅舅是国民党少将,曾在胡宗南手下任军需处处长。在舅舅的安排下,1945年7月至1949年6月,先后在浦江县中山中学、安吉县简易师范学校、杭州市力行中学求学,这为他以后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奠定了基础。
南京解放后,朱正安因为有文化,于1949年7月从力行中学选拔到南京华东军政大学预科六团十二队接受培训。培训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表现突出,于1950年2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于1950年4月转至二总队一大队一中队本科班学习。1951年1月,又被选拔到徐州华东装甲兵战车二师电讯队学习,由于学习勤奋,成绩突出,1951年5月被评为四等功。1951年7月,又转至徐州坦克二师通讯连学习无线电专业,直至1952年7月入朝参战。可以说,朱正安的早年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为他入朝参战成为专业特种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入朝参战
1952年7月,朱正安随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坦克二师四团指挥连入朝参战,担任小型电台台长。因为受过专业培训,他不仅会发送明电报,还会发送密电报,在当时是稀缺人才,属于特种兵系列。一个小型电台一般由3—4人组成,一名台长,一名报务组长,1—2名报务员,摇电员和送报员由报务员兼任,一般的小型电台只发送明电报。朱正安的电台组为3人,又兼有发密电报和报话任务,所以身为台长还得兼任报务、报话工作,有时还要送报文。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电台是部队的心脏,易受敌军攻击,因此,受到部队的特别保护,一般设置在防空洞,以防敌机轰炸。但别以为在防空洞里作业的报务员就没有危险了,因为报务员要经常出防空洞去送电报。作为台长,朱正安本可以不送报,但他还是经常亲自送报。小星山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发报、送报不曾间断。一次,朱正安刚送报回来,还没到防空洞,美军飞机就发起猛烈的轰炸,一时弹片横飞,烟雾弥漫,侦查排长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推进防空洞,就在这时,一发炮弹落地爆炸了,侦查排长英勇牺牲。
战场上,危险是无时不在的,何况当时的作战往往是运动战,经常要转移阵地,报务员也就跟随部队转战。
回忆起奇袭白马山战斗,93岁的朱老仍记忆犹新。当时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朱正安所在的团被敌人火力包围。为了减少伤亡,团长命令撤离阵地,但美军用猛烈的炮火封锁。经过多次作战的志愿军战士,有了突破炮火封锁的经验,他们采取跳弹坑的方法越过封锁线。炮弹落地会炸出一个大坑,及时跳进刚炸出的弹坑会相对安全,因为一般不会在同一地点先后发射两枚炮弹。为了保护电台和台长,连队特意派了两名战士保护他。朱正安虽然身材矮小,但身手敏捷,他身背发报机跃进一个个弹坑,两名战士紧随其后。由于炮火密集,一次,他刚跳进弹坑,旁边就炮弹落地了,两名战士因行动稍微迟缓了一点,没来得及躲避就牺牲了。
每当想起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侦查排长和两名战士,以及目睹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朱正安总是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能活着回来就很幸运了。在以后的岁月里,从未以英雄自居,即使有再多的困难,也不向组织提要求,总是安贫乐道,知足常乐。
复员西宁
1954年9月,朱正安从朝鲜战场回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坦克二师四团指挥连服役,仍然担任电台台长。1956年8月,服从组织分配,复员到条件最为艰苦的青海省西宁市,在当地邮电局电报科任报务处理员。
朝鲜战场供给严重不足,饱一餐饿一餐是常有的事,有时一两天吃不上东西。在朝两年,朱正安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复员到西宁,又经常吃不饱,挨饿时到老百姓挖过土豆的地里淘剩下的马铃薯,因此,胃病时有发作,加上西宁海拔有2300米,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使身体每况愈下。即便这样,他仍坚守岗位,勤奋工作,努力适应环境。直到1961年5月,一位部队领导来到西宁,见他这么瘦弱,身体状况如此之差,就向上级反映了他的情况,并建议他打一个报告要求返回原籍。就这样,朱正安以下放回乡的方式回到了原籍安吉,他终于能够吃饱饭了。对于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能吃饱饭是什么样一种感觉,可是对于当年的朱正安,是十几年来的一种奢望。他一生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他放下了,看通透了,所以后来因为下放回乡的原因没有享受离休待遇,他也不计较,不纠结,总是安贫乐道,笑对生活。
返乡任教
1961年6月,朱正安回到家乡安吉,在安吉一中顶编代课。1962年2月至6月,在昆山完小顶编代课。1962年6月至1965年7月,回乡劳动,任生产队会计。劳动期间,他总是想着要教书,在村干部的支持下,经他多方协调,建起了南北庄乡梅园小学。梅园小学招收1—3年级学生,就他一名教师,为复式教学。这一年朱老师从顶编代课教师转为民办教师。转为民办教师后,更坚定了他的教育信念,在这样一所一个人教三个年级的乡村小学,一干就是十几年,从中可以窥见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0世纪70年代末,调至南北庄乡中心小学。1980年,中学扩招,中学教师缺少,部分优秀的小学教师被选调到中学任教,朱正安选调至华丰中学(今南北庄中学)。虽然他早年有丰富的学习、培训经历,但学的是无线电专业,跟教初中没有多大关系,再好的无线电专业培训,对于教文化课而言,成了屠龙之技。要教好学生,必须充电,好在朱老师一向好学上进,一调入中学,已经52岁的他立即报名参加嘉兴师专中文科函授,经四年刻苦学习,于1984年9月取得大专文凭。1985年底,经考核,第一批转为公办教师。1988年底,又第一批取得中学一级教师资格。1989年10月,在南北庄中学退休,一直居住在南北庄村上庄自然村。
朱老师已经93岁了,但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这缘于他安贫乐道、乐以忘忧的生活态度。他的豁达人生证明:只有不纠结于过去,才能不畏惧于将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可能是朱老师长寿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