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抗美援朝老兵许斌深:一本旧日记 一生军旅情
发布时间:2022-08-02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工委)
“祖国——我的母亲/我们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习是老老实实的态度/任何调皮都是不行……”在天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二楼展厅,一本红色封面印有“和平”字样的日记本陈列在展柜里,翻开日记本,扉页以繁体字竖排书写了这样几句自勉,落款为“1953.12.2 江原道绵川里 许斌深”。
1933年,许斌深出生于天台城关。他的童年十分不幸,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成了孤儿。1948年,许斌深回到天台中学继续读初中。贫苦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6岁那一年。
1949年8月,解放军到天台中学招生,到浙江省第六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参加学习。许斌深没想太多,就报了名。
“9月13日,我到学校报到。”这个日期,老人记得很清楚,“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在学校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
1950年1月,带着学校的介绍信,许斌深来到当时驻扎在天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某团报到,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50年6月,因为读过初中,有一定文化基础,他被选拔到62师卫生学校学习。
1951年底,许斌深受命到苏南军医学校进行深造。当时,抗美援朝战事吃紧,需要医疗人员。这批学员培训完就要开赴朝鲜,补充到前线。1952年末,来到辽宁安东(现丹东)待命。
烽火中历练
红色封面的日记本,是入朝前夕发给志愿军战士的慰问品之一。在日记本的开篇,许斌深认真记录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整编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思想变化情况。
第二篇日记,日期已是1953年11月,与开篇时隔近一年。“行军打仗,躲避枪炮已是不易,没时间写日记,直到停战才重新开始写。”许老解释。
日记本里缺失的烽火岁月,在许老的脑海中却是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1953年1月,我们进入朝鲜。我仍然在185团担任卫生兵,跟着号称‘钉子军’的21军,从西海岸一路打到‘三八线’……入朝以后,才真正见识战争的残酷,每天头顶都是飞机大炮,我们白天隐蔽,晚上行军。可以说,朝鲜是不分前线和后方的,处处都是危险。”
停战以后,许斌深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安边,支援朝鲜恢复建设。“我继续为受伤、生病的战友治疗,还搞防疫工作。那时候条件好多了,国内的物资能运送过来,食物、药物都不缺。我给战士们打防疫针,每天给他们发维生素、营养素……”
支援建设的两年多时间里,环境安定了,身心也放松了许多,许斌深又写起了日记。第二篇日记的开头,他写道:“早晨的空气是那样新鲜……”
后来的日记中,有砍柴建营房的经历,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工作的总结反思,也有对自己思想情况的概括。
和平与幸福
1956年春天,许斌深回国,转业到天台工作。
“我原本就是孤儿,战争回来,老家已经没人了。因为我是军人转业,政府给我安排了一间小屋子,里面有一张小桌、一张小床。”虽然条件简陋,但对于漂泊多年的许斌深来说,意义非凡,“我总算有个家了!”
同年,他被安排到天台福溪卫生站(后改为福溪卫生所)当医生。1978年10月,他到天台大同卫生院(后撤并入石梁镇卫生院)工作,1979年开始担任大同卫生院院长,直到1993年退休。
许老记日记的习惯,一直持续至今。
“我住在这里,环境好、空气好。现在的生活比较简单,每天吃饭、看电视,有时和朋友下棋、打麻将,偶尔开着电瓶车到城里玩。日记也只写一些大事记了。”
作为一名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许老感慨:“党给了我学习深造、从军报国的机会,还给了我一个家和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