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离休干部郑曰文:百岁老兵的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2-07-28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工委)
郑曰文,1919年8月出生于山东蒙阴县高都乡郑家庄;1940年加入蒙阴县高都区民兵游击队;1943年5月参加山东蒙阴县抗日联合会,任副会长,协助新四军做抗战工作;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4月入伍,编入七纵二十师五十八团五连二排三班。转业后,历任吴兴县戴林区农会分区委员、县人民武装部军事股股长、县戴林区区长、嘉兴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安吉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院长等。1988年2月离休。老人的军旅生活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一、出色完成首次任务。1934-1937年,只有15岁的郑曰文李官庄和完庄的地主家放了6年羊。地主的重重压迫,使少年的郑曰文心中逐渐萌发出革命的思想。1940年秋,日本鬼子占领了蒙阴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郑曰文所在的高都乡郑家庄和蒙阴县各个区、乡一样,组建了民兵游击队,积极地进行抗日活动。此时,只有21岁的郑曰文在母亲的鼓励下,勇敢的加入到了抗日的队伍中。不久,连长就交给郑曰文一个任务,要求他从城里带回500发“三八式”步枪子弹。从郑家庄到县城,虽说只有几里路,但是会时不时碰到日本鬼子的“散”队。那时,日本鬼子看到青壮年都会怀疑是八路军,都要进行盘查。郑曰文背着鼓鼓的包袱尤其显眼,况且包袱内藏着子弹,一旦被鬼子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郑曰文高度紧张,一刻都不敢停歇。真是“怕啥来啥”,在路过北岭村的时候,郑曰文被一小队鬼子发现了。鬼子冲着他大声喊叫,他立马就跑,鬼子在后面穷追不舍,边追边放枪。“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就是不停地跑。也顾不得小鬼子的子弹了。”鬼子的枪声不停地在脑后响起,一直追了好几里路都不肯放弃。鬼子一路追到了高都乡,就在这危急关头,高都乡的一位青年女子救了他。
二、战火中结为革命夫妻。那年秋天,在日本鬼子追捕中救下郑曰文的女子,就是高都乡的妇救会主任赵立兰。当时,赵立兰听见鬼子的枪声响起,急忙跑出来打探,看见满头大汗的郑曰文,立马喊住他,把他藏在小树林子里,这才救下了他。那天,鬼子在高都乡挨家挨户搜了许久。由于赵立兰将他藏得非常隐蔽,鬼子并没发现郑曰文的踪影,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当时,热情而又勇敢的赵立兰还分给郑曰文一些干粮,郑曰文也感谢她为完成这次组织分配的任务提供了帮助。两人由此相识。后来,赵立兰带领高都乡妇救会及时给民兵连队送上布鞋、衣服和棉被,支援民兵连队打游击,为蒙阴县地方民兵游击抗日做出了积极贡献!每次到连队,都不忘和郑曰文说说话,两个人有聊不完的话题。赵立兰深知民族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且朴实、善良,这深深地吸引了郑曰文。从那以后,郑曰文和赵立兰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逐渐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并结为夫妻。
三、天降奇兵勇救乡亲。当年郑曰文在日本鬼子眼皮底下大难不死,在民兵连几次游击战中,机智果敢,英勇无畏,得到了战友们的认可,被推荐为副连长。不久,郑曰文的名声传到了日本鬼子的耳朵里。一天,20几个鬼子来到郑家村抓人,他们找不到郑曰文,竟然丧心病狂地把郑曰文的妻女赵立兰和郑家村的几个村民抓到一个山坡上准备“活埋”,以此威逼郑曰文“现身”。正当鬼子们挖好坑准备挥锹埋土时,突然响起了枪声,郑曰文带领连队的战士们从天而降,及时赶回了郑家村,打跑了鬼子,救下了乡亲们和家人。
四、郑曰文在下乡途中。1988年2月,郑曰文离休之后,萌生了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看看的念头,他想去看看曾经用机枪打飞机的地方,他想去看看曾经洒下热血的土地,他想去看看曾经生死与共如今长眠在阵地的战友,也想去看看家乡的亲朋好友。2010年10月1日,91岁高龄的郑老和家人一起北上山东,看望老家亲人,重访战斗故地。在孟良崮战役遗址门口,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排守卫战士集体向坐在轮椅上的郑老行了庄重的军礼,场面十分感人,引来无数参观者驻足观看。这军礼表达了现役军人对退伍老兵的无限敬重,也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见证。当时郑老热泪盈眶,百感交集,这是一位老战士坚强的泪,是一名老兵幸福的泪。
老人的儿女都很孝顺,孙女婿等孙辈对老人非常关心,经常来看望老人。郑老经常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是:“脱下军装,我还是兵;入伍争当好士兵,退休争做好公民。”在郑老眼中,军旅生活是无怨无悔的,在部队就要以好士兵为荣,在社会上就要以好公民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