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老物件,读读老干部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6-15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工委)
一份破旧的剪报,一张泛黄的奖章,一张珍藏的照片……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温暖感人的故事,它们记录着老干部筚路蓝缕的奋斗征程,印证着一代代路桥人为国家发展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不变初心。现在,让我们透过这一件件老物件,读读老干部的故事,重温那段燃情岁月。
烈火见红心
一张破旧且颜色泛黄的剪报,经历50多年的岁月风霜,字迹依然清晰。这张从《杭州日报》上裁剪下来的片段,记录着路桥退休干部蔡小法曾经在杭州工作时无私奉献的故事。
1962年,蔡小法还在杭州工作。那会儿,他每周都会抽时间和与掏粪工人上街拉粪车。这本身并不是他的工作或是职责要求。无人监督,但他坚持自我,做了很久。一天,因为偶然原因,一位掏粪工人家里失火,生活物资全部被大火烧光,顿时他们一个家庭就面临着艰难的生存问题。结果第二天,蔡小法就把自己生活用品,如垫被棉絮、日常衣服等包好,偷偷地放到失火工人的家中。本不富裕的他,在这之后,只能睡在一张草席上。做好事,再苦再累蔡小法也从来无怨无悔。向来做好事不留名,可这件事最后却被杭州日报报道了,原因是他送的毛巾是他曾经获得的奖品,上面印着单位名字。
奖状印初心
在“横街乡贤馆”,有一张镶嵌在玻璃镜框内的奖状,主标题“国务院奖状”五个大字让奖状显得熠熠生辉。沉甸甸的奖状,虽然历经了60多年的时光,但它展现了当时农村大丰收的美好景象,印证了64年前那一代人的不忘初心、敢于创新精神,并不曾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闪耀着光辉。
说起奖状的获得过程,时任横街乡党委书记、现年92岁的退休干部梁景方说,那是一段不断创新奋斗的光辉岁月。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的黄岩县新桥人民公社横街抽水机站,归属于黄岩县新桥人民公社横街管理区管辖,担负着横街、四甲、洋屿、百步等周边农村田网的灌溉任务,地域面积较大,任务繁重,承担打稻机、柴油机等农机具的修理制造,负责自发电等工作。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横街抽调了当地有技术的乡贤、民众研发了国内首创的“水泵落井灌溉技术”,并动员“杏田陈氏”后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祖上传世的全部古旗杆石无偿贡献用于横街抽水机站兴建抽水机埠建设,确保“水泵落井灌溉技术”的成功开发。当年,因工作显著、表现突出,横街抽水机站获得了国务院“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
筑塘显决心
一张筑塘老照片,还原了蓬街人民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再现了蓬街筑塘的光辉历史。老干部陈庆烈生动描述着一部蓬街人民众志成城、筑塘挖河、敢让沧海变桑田的壮丽史篇。
曾经的蓬街是一片泥洼沼泽,一代代的蓬街人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历时36年完成围筑任务,用智慧和生命筑牢一道道海塘,让五百年前的汪洋一片变成如今的美丽乡村。陈庆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蓬街人,解放后的蓬街,土地稀缺,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和海潮汹涌的自然灾害作斗争,筑塘成为蓬街人当年避不开的选择。陈庆烈参加的大都是溜板撑溜工作,他们40多人约定步调一定要一致,如果一个人步调不一,就会影响全局,这对体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溜板组30多人分两边站,各执溜管挥动手臂,先后有序地把泥块溜到溜板末尾,随即马上将泥块抛到海塘上。寒风凛冽,他们的双脚浸泡在泥地里,下沉到大腿,个别体力差的因脚冷硬拔不起来腿麻到上半身。后来他们想尽办法,用2米长、80分分宽的竹片放在泥涂头,人站在竹片上,人就不会沉下去,劳动效率大大提升。一代又一代蓬街人共筑起14道海塘,围垦出44.5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并靠自己的双手,让这片沧海变桑田的热土逐渐富庶起来,更铸造了“艰苦奋斗、顽强拼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筑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