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位置:首页
  • > 银领先锋 > 红色记忆
  • 玉环市“航天匠人”熊陈琳:我曾是东风系列导弹中的一枚“小螺丝钉”

    发布时间:2022-04-22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工委)

    我国近程地地战略导弹的研制,起步于“东风一号”,这款导弹是我国在苏联P-2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它的研制成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从跟着苏联专家练军,到独立研制,无不体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及坚韧意志。1933年出生于坎门后沙的熊陈琳也是其中的一员,他经常戏称自己是一枚“小螺丝钉”。在这其中他参与了东风导弹及长征火箭工艺、设计等工作,60岁后从事宇宙飞船"神舟号“有关课题研制工作,75岁完成了神舟七号发射任务后退休。

    如今在家中颐养天年的他,谈起那些艰苦却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依然滔滔不绝,仿佛带我们亲历了那个航天人呕心沥血、艰苦攻关的年代。

    汲取专业知识 打磨技术研制导弹无线制导

    1933年,熊陈琳出生于坎门后沙,在坎门镇第二中心小学上学。“我1948年考上温州中学,读小学的时间特别长,因为当时在打仗,听说日本人来了,我们就停课,停停上上,用了很长时间,其实公立中学学费是不高的,当时也不收钱,只收稻谷。”熊陈琳没有感到丝毫困惑,“当时我对学习的欲望很强烈。”进入知识的殿堂,他所要做的就是汲取。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学习无线电,“那时候在中学念书,我对无线电很向往,非常感兴趣,那时候无线电系刚成立,叫电极系,分强电和弱电。”1958年熊陈琳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支队五四分队从事侦查干扰工作。后调到一支队(后改为12所)从事导弹无线制导研制工作,首次对DOPPIER测速定位进行研制,并顺利完成任务。

    “那时候12所刚成立,从事导弹研究和制造,钱学森是我们的院长,当时也只有他才见过导弹。”熊陈琳说,当时苏联提供了4种产品,其中的P-2地地导弹就是“东风一号”的仿制原型,苏联还提供了9枚样弹,包括5枚训练弹和4枚解剖弹。就是在这9枚样弹的基础上,再结合苏联严格控制后部分残缺的设计资料,我国开始了“东风一号”导弹的研制。回顾往昔,熊陈琳依然思路清晰,“其实这个导弹主要起的是一个练兵的作用,并没有装备到部队,1960年专家撤走后,我们就靠自己摸索,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出了东风二号。”当时东风一号的射程是600公里,东风二号在此基础上翻倍,达到1300公里。经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东风系列导弹不断升级换代,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一丝不苛的研制 不分昼夜的奉献

    熊陈琳在第五研究院先是负责遥测遥控,后来主要负责DOPPIER频率的测速与定位,首次对DOPPIER测速定位进行研制,就顺利完成任务。他这样评价自己当时的工作——“导弹研制过程中要像医生看病,对导弹各个指标、参数都要进行了解,它有很多参数要进行测量,还要对信号进行无数次的采样,当时没有计算机,工作也非常严格、精细,不允许出一点错,到基地之后更是保持高度警惕。当时没有仪器,完全通过手测,在每个规定参数范围内必须一丝不苛。”导弹顺利发射后他非常欣喜,但欢乐是瞬间的,作为一个航天人,他必须将昨天的成绩忘记,并要开启明天的工作日程。”熊陈琳感慨地说。1965年调210厂后,从事东风导弹及长征火箭的工艺、设计等工作,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多次立功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到基地进行东风导弹试射时任弹头工作组副组长。在三抓任务中(首次发射洲际导弹、同步卫星、潜艇发射导弹)荣立一等功。60岁后从事宇宙飞船"神舟号“有关课题研制工作,75岁完成了神舟七号发射任务后退休。

    对每个航天人来说,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无时无刻不悬于心头,熊陈琳也是如此。“当时我们一年只有15天探亲假,孩子们也都留在坎门老家,每年跟孩子们呆不了几天就要分开。在改革开放的那些年流传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熊陈琳说自己也时时听到,有人离开了工作岗位,有人去了外国,还要抵御外界的诱惑,“但是我觉得我身边的那些同事都是不为所动的。”

    2008年,熊陈琳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岗位,开始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挫折、困境,如今尘埃落定,都是人生当中难得的一段经历,那些荣誉、掌声,令人血脉沸腾的一切也已逐渐远去。惟有摆在家中的模型,还让熊陈琳时时回味当时那些激情燃烧、奋力追梦的岁月,那时意气风发的青年,那时不分昼夜的奉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