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老年大学:“兼聘”之位更需“匠心”之功
发布时间:2022-03-08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工委)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办好老年大学课程的关键在老师。当前,多数基层老年大学师资队伍主要采取聘任、兼职的方式,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如何克服受聘的临时思想、兼职的副业心态,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老教队伍?笔者以为,“兼聘”之位更需“匠心”之功,务必以抓专职队伍的专注精神抓实抓好老年大学教员队伍建设,不断满足新时代年青老人高品质共富精神文化需求。
要善思老年教育之道。老有所学越来越成为新时代年青老人的“时尚追求”。老年大学,作为新时代银领驿站的“常青园”、银发人才的“知识园”、银尚乐活的“幸福园”、银辉志愿的“快乐园”、银龄实践的“孵化园”,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文化价值功能和时代历史使命。老年大学执教,面对特殊群体、特殊需求,必须身怀敬老之心、为老奉献之情、练就过硬专业服务之功。要准确把握老年教育、老年学员的认识特点规律之道,准确把握“为谁培养新时代年轻老人、怎样培养新时代年轻老人”时代历史之道,通过加强教师队伍角色认识、站位定位和自身建设,推动老年教育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在思想上、理念上、工作方法上主动寻找契合点,创新载体,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善做善成,打造有“含金量”的老年大学和品牌课程。
要勤研老年教学之法。老年大学一个班级,人员构成上往往既有退休领导干部又有普通社会老人,年龄上既有70多岁的老学员又有50多岁的新学员,有的专业基础也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存在课讲浅了,基础好的吃不饱;讲深了,基础弱的吃不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学员中来到学员中去”的教学之法,针对不同年龄段学员素质基础、生理和心理,探索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目标体系、方法手段,真正让老年学员在学校里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要紧贴数字时代特点、时代老人特征、本土资源特色,发挥优势树品牌,弘扬传统创精品,紧盯需求抓提升,线下线上齐推进,深入开展新媒体教学法、演示教学法、问题导入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学员欢迎的方法手段。要把社会舞台作为最好的实践课堂,把成果展演作为最高水准的学习提升,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成果展示、巡回展演、社会实践等方式,全方位展现学员明德、尚学、乐活、有为、常青的时代新风,增强学员“跨进校门就年青”的校园自豪感、学习获得感和时代幸福感。
要深交亦师亦友之情。老年大学是加强老干部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舞台,是组织老同志发挥作用的重要主力,是深化搞活老龄工作的重要基础。很多老同志在职时是单位领导、党员和骨干,在家是长辈,在社会是前辈,有的本身在所学专业上也深有研究,甚至在所在街道、社区、村老年教学点担任教员。老年大学教师必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在教学中自觉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亦师亦友的基本素养,热心辅导、悉心指导、耐心引导,练好用好知情功、教学功、疏导功、解难功,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始终用深厚的功底启迪人,用高尚的人格赢得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真诚与老年学员交朋友处感情,帮他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焕发第三年龄青春。实践证明,老年大学不仅是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最好场所,还可以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提高老有所乐的品味、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
要浓厚尊师重教之风。要大力弘扬“为镜为师为亲、向学向上向善”的精神,采取“领导谈话动员一批、组织部门推荐一批、上门求贤请出一批、表彰宣传激励一批、改善待遇吸引一批”等方法,增强教师组织归属感、执教体面感和从业光荣感。要拿出抓专职队伍的专注精神抓建设,通过推行教员队伍师徒制、教学研究课题制、学员结业绩效制,开展经常性精品一课、最佳教案、优质课件、优秀论文评比等打擂赛马活动,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育名牌教师、打造品牌学科等多种途径,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肯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口碑。要借助校园宣传平台和新技术新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老年教育工作方针政策,宣传老年大学先进典型和办学成果,讲好老年大学故事,营造尊师重教浓厚环境,扩大老年教育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有情怀、有孝心、有匠心、有专长的各界人士投身老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