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剪纸 但问耕耘——记温岭剪纸艺术家陈荣新
发布时间:2022-03-25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工委)
在温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里,有一位长者,他年已古稀,却精神矍铄、言谈幽默,处处表现出一种笑对人生的超然态度。他是台州市级非遗项目(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陈荣新。
陈荣新,1943年出生,是原温岭市第三建筑公司退休干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浙江省非遗代表项目温岭剪纸的台州市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曾获“山花奖”等各级大赛奖项。出版《陈荣新剪纸选》等;传略入编《中国民间剪纸史》。
门外汉逐渐步入剪纸艺术殿堂
陈荣新成长于一个浸润着诗书画香的家庭,但因为幼年时一次偶然的跌伤,他落下了终生残疾。小学毕业后,就无缘升学。受姐夫周沧米(中国美院教授)的影响,他从小就痴迷书画,在姐夫的指点下,辍学后的他便静下心来专心学习书画。由于生活所迫,陈荣新17 岁时就早早地参加了工作。1960 年,他开始到城关文艺社美术室和毛笔水盆车间当学徒。在那里,他认识了剪纸老师韩伟,以及毛笔制作老师袁雪林和擅长用碳精条画头像的曾孔贤老师。美术、毛笔水盆学成后,他又从印刷工人转任出纳、会计、厂长,并获得了很多先进生产者和文化宣传先进的奖状。在工作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剪纸和书画创作,而是利用空余时间加倍努力向老师们学习。
热爱民间文艺的他,曾徘徊于国画、剪纸之间,但他最终选择了剪纸。当时,他拜韩伟先生为师,并经常到老师家中求教技艺。1959 年,他的第一幅剪纸作品发表在《浙江青年报》“青年的画”栏目。这一次的成功发表,让他从此一发不可收,创作了大量的剪纸作品。为了追求自己的爱好,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毅力和艰辛。平常一有空闲就在办公室摸索,即使是下乡去采风,也在兜里揣着画笔。1987 年,浙江省剪纸研究会成立后,陈荣新在剪纸创作上得到了著名剪纸艺术家张侯光先生的亲授和教诲,为他后来的艺术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将艺术和人生阅历融入作品
陈荣新无疑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为了搜集素材,他珍惜历次外出开会、采风等活动的机会,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用速写记录下来,不仅积累了大量原始素材,也为剪纸和绘画创作提供了灵感和题材。《逐鹿沙滩》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当时渔村石塘美丽的沙滩、石屋、小岛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2001年5月底,他开始动手翻阅渔村速写画稿,先画了几幅小稿子,然后把报纸钉在画板上,直接用毛笔淡墨起稿。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每天早中晚都站在画稿前构思、勾画,用剪刀和刻刀剪剪、贴贴、改改。他把传统剪纸的月牙形、锯齿形等表现手法运用到作品中,以加强和突出剪纸的装饰性和图案化。这件作品入选了当年的第五届全国体育美术展览,不仅实现了温岭美术在全国体育美展中零的突破,也对他后来的剪纸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鼓舞。
陈荣新在剪纸创作上一直非常重视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对人物表情、神态进行处理和刻画。他的人物剪纸,神韵十足、形态可掬、惟妙惟肖,造型上看似粗犷却又注重细节,看似夸张实则严谨,如同中国画的大写意,这一方面得力于他在国画上的修养,另一方面也源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纵观陈荣新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时代的印迹,而他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也鲜明地折射出时代的色彩。
50 多年里,陈荣新在艺术创作上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所创作的剪纸、国画、速写作品数以万计,在各级报刊发表和获奖的剪纸作品数以千计。他对艺术的痴迷,不仅成就了自己,还带动了老伴周娇连。夫妻俩各自创作,相互品鉴,并举办了“清新墨韵 烂漫笔情——陈荣新、周娇连伉俪画展”。参观者们看到夫妇二人的作品都为之惊叹,并为他们这种默默耕耘精神大大点赞。
倾力传承剪纸技艺
时间带走了昔日的青春风貌,曾经的热血青年,如今已经80岁的老人,仍没放弃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他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创作不辍,时有佳作问世,获得如潮好评,同时吸取各方面的艺术营养,不断对剪纸艺术进行创新,让人为之感动和敬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到各学校、社区讲学,呕心沥血传承剪纸,使温岭海洋剪纸发扬光大,让这门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因此,陈荣新不顾年逾古稀,身体羸弱多病,经常奔走在相关部门,不断宣传、呼吁保护温岭海洋剪纸。
无论是学校还是街道、乡村文化礼堂,陈荣新总是随请随到,而且往往不计个人得失。为壮大温岭海洋剪纸艺术创作队伍,他不断地发掘、扶植人才。“温岭海洋剪纸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形成的,如果我们不抓紧做好保护工作,这门艺术可能很快就会消亡。做好保护和传承温岭海洋剪纸工作,迫在眉睫啊!”陈荣新表示,他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