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退休教师张渭康和他的乡村音乐班
发布时间:2022-02-25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工委)
在海宁市盐官镇万寿村,一座古朴的农家老宅以其独有的艺术气息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围观。周末,农房的一楼里坐满了二十多个学生,拉小提琴、学二胡、弹钢琴。84岁的退休教师张渭康身着一身西装,从一堆乐器中拿出小提琴,试了试音,和学生一起传神地演奏起《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围观的村民们陶醉其中,连连叫好。
自学六种乐器 成远近闻名的音乐达人
孩提时候,张渭康十分喜欢音乐。当时,学校有一个管弦乐队,队员们吹吹打打,让他十分羡慕。没有钱买乐器,他只能自己动手仿照着做。“他们手里有管笛子,仔细一瞧,一组七个孔。我回家去竹园里锯来一段膛芯竹,照葫芦画瓢也做了一支。”完成后,虽然吹起来音不准,但张渭康还是十分开心,这是他第一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后来,他陆续又做了口琴和二胡。
小学毕业后,张渭康进入平湖初师系统学习音乐。18岁时,他毕业回到母校海宁市盐官镇丰士小学教五六年级音乐。1957年,工作第二年,他攒钱在旧货店里花28元买了把小提琴,那是他一个多月的工资,既为自娱,又做教具。工作之余,他经常和好友一起弹奏乐器,以琴会友,并自学乐器。他逐渐学会了小提琴、口琴、二胡、钢琴、风琴、扬琴六种乐器,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达人。
退休后,张渭康赋闲在家,但他心里一直挂念着一件事,“我教音乐几十年,现在老了,但依旧舍不得放下这些乐器,希望能教授给更多有音乐梦想的孩子。”2008年,他开始教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堂孙女学二胡和小提琴,没想到小姑娘学了段时间,就拉得有模有样,能拉《良宵》《二泉映月》《月夜》,那可都是考级的曲子。“有人看她拉得好,就问她在哪里学的,她说‘我小爷爷那里学的’,然后就有四五个家长带着孩子找到我,想让我教他们。”碍于人情,张渭康就收下了这几个“徒弟”。2009年,他的音乐班正式“开班”,一办就是十几年。
坚守乡村音乐班 不为名利只为热爱
教孩子,张渭康自有一套“套路”。“先让孩子们学二胡,等到二胡学得差不多了,就让孩子们试水小提琴。”在他看来,二胡和小提琴都属于弦乐器,乐理是互通的,学的时候要注重音准和指法。
现在,张渭康的音乐班有三十多个学生,有本地小孩,也有新居民孩子;有兄弟姐妹“抱团”来的,也有专门从斜桥开半个多小时车过来学的。“我的班不受年龄限制,年纪小的有些从二三年级就开始学了。”张渭康介绍说,“音乐班都在双休日,大家看时间安排,自愿过来,我也不会强求。”
至于费用,张渭康也十分坦诚,自己办这个班并不是为了赚钱,刚开始他并不收费,但有家长觉得不好意思,要给点茶水钱,他拗不过也就收了。张渭康说,多年下来,他一直坚守着这个乡村音乐班,完全不是想以此来赚钱,更何况这也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他最初做这事,是因为附近的邻里朋友让他帮忙教孩子,他不好推辞;时间久了,他被孩子们对音乐的爱深深感染,“我也非常喜欢音乐,所以把向孩子传授自己的音乐知识当成一种责任。”
给自己立下目标 教到教不动为止
一天下来,张渭康要教孩子们7个小时左右。2017年,他还想教孩子们钢琴,便自费买了架钢琴。下课间隙,孩子们会围坐在钢琴边,弹琴嬉闹。
现在,他的学生中,两名拿到了二胡的七级证书,还有一批五六级。他们对这位慈祥的老人既怀揣着师长的尊敬,也有家人的濡慕。今年10岁的段睿老家在江西,妈妈在附近厂里上班。两年前,零基础的他来到张渭康家里学二胡,现在除了二胡,小提琴也小有所成。“张老师是我音乐的启蒙老师,他不仅教我们学乐器,还像自家爷爷一样,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段睿笑着说,“最开心的是夏天和秋天,张老师家的枇杷熟了、枣子红了,课间让我们采个够。”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张渭康最开始带的那批孩子已经升到了初中,因为学业压力大,有些渐渐来得少了。张渭康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虽然依旧精神矍铄,但难掩他眉间的皱纹。
“我要教到我教不动为止。”夕阳的余晖映照下,老人眼神坚定,看得出那是对音乐的挚爱,对孩子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