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绿水青山”】这一草一木,俱是大地钤印的闲章
发布时间:2025-10-17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办公室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为生动诠释“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逻辑,深入挖掘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展现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浙江老干部”微信公众号特开展“家门口的绿水青山”主题作品征集展示活动。
退休十余载,我总爱回安吉住些时日。小院落在城郊山麓,每日晨起推开铝合金窗,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幅摇曳的绿色屏风。30年前调任湖州时,窗外还是片裸露的黄土杂草地,如今层层叠叠的毛竹已漫到窗前,山风送来竹林的沙沙声。
屋后山坳静卧着黄浦江源生态水库,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宛如打翻的调色盘。记得那年离开此地前,这里还是蚊蝇滋生的死水潭,如今杉木林沿水岸列队站岗,倒影在水中结成绿色长城。去年垂钓时扯起条银鳞闪闪的草鱼,足有三四斤重,侄儿在岸上笑:“叔,这鱼喝的是竹林过滤的矿泉水哩。”那夜与二哥对酌,炭火上的烤鱼渗着松脂香,米酒里漾着月光,后山的竹涛声一阵追着一阵。
县里“美丽乡村”项目修的水泥路,如今成了村民的玉带。黄昏时常遇见放学的孩童,书包在背上欢跳,追着红蜻蜓掠过野菊丛——那里原是废品堆积场,现在蒲公英与紫云英轮番登场。老李头拄着新换的檀木拐,总念叨:“这路平坦得能溜旱冰。”
山麓的胜衹寺浸在檀香里,银杏的金叶簌簌落满石阶,铺就一条通往旧时光的绒毯。我们几个老友总爱在树下对弈,黑子白子起落间,恍若在复盘吴昌硕笔下那幅未竟的《山居图》。东侧从大洋彼岸请来的红枫使者,似朱砂点染,西隅红豆杉林如墨痕皴擦,后山的白茶垄则像极了他篆书中的铁线银钩——这一草一木,俱是大地钤印的闲章。
前些日子文化馆的采风队来访,我带着他们参观边坡上新栽的湿地松林。“这些湿地松啊,还是当年林业局老周推荐的品种。”我指着郁郁葱葱的松林说,2005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超过95%,现在都长成能养活松鼠的参天大树了。这些小精灵可是喝着山里的晨露、吃着松果长大的。“大伯,这些湿地松很珍贵吧?”一个年轻人好奇地问。我笑着解释,湿地松可是个宝贝树种,既能防风固土,又能快速成材,四季常青还特别好看。咱们这儿的水土保持、木材生产,还有城市绿化都离不开它。“大伯您懂得真多。”年轻人赞叹道。
看着他们支起画架,我特意指了指松枝间若隐若现的松鼠窝:“你们看,那儿有个小家伙的家。要不把它也画进去?这样画面更有生气。”
暮色渐浓,老伴在厨房煮着刚捞的鲫鱼,炊烟裹着饭香飘出院墙。我坐在门廊下,望着满天星斗和远处新装的太阳能路灯,蓦然想起30年前离开时,我哥站在尘土飞扬的路口说:“等退休回来,这儿准变样。”如今这绿水青山,不正是最好的见证吗?
这样的日子,平淡中酿出惊喜。每道山褶都藏着蜕变的故事,每片竹叶都在吟唱新生。终于懂得,金山银山,原是岁月与人力共谱的诗行。